永年區被譽為“中國緊固件之都”,標準件產銷量占全國市場份額的55%,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緊固件產業集群”地區,是邯鄲市唯一產值超300億元的地方特色產業。近年來,該區堅持科學引導、規范整治、減量提效,大力優化營商環境,推進企業“退城入園”、再造產業鏈條、構建“互聯共享”,走出一條標準件產業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一、實施“退城入園”,倒逼標準件產業轉型升級
隨著土地、資源、原材料等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接近上限,為從根本上解決標準件產業圍城和大氣污染問題,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以責任“倒逼轉型”,以環!耙幏短嵘,強力實施“退城入園”工程。謀劃建設4處標準件園區,加快推進主城區67家企業退城入園,推動876家涉氣標準件企業油煙治理設備升級改造,強化電氣焊加工行業規范整治,有效減少了大氣污染。同時,深入開展“低排區”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清理,強化檢測、編碼登記,清退國一、國二及未檢測達標移動機械等工作。全區近萬家緊固件涉氣企業被壓減到876家,產品利潤噸增200—500元,稅收由1.71億元增至5.2億元。
二、推進鏈條再造,推動標準件產業邁向高端
一是制造鏈再造。緊盯裝備制造,通過鏈條招商、以商招商,引進深圳大和、國智機械等全國領先的高端設備制造企業,年產冷鐓設備近千臺,實現標準件產業從產品生產到設備制造的歷史性跨越。目前,標準件設備每年更新換代1500多臺套,為推動產品邁向中高端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生產鏈再造。堅持龍頭引領,積極與全國最先進生產技術接軌,引進同發高鐵器材、兆運特高壓電力、拓發電力金具、韓國世盛緊固件、河北錦盛達等一大批高端項目,廣泛應用于高鐵、汽車、航天等領域,總投資174.2億元,標準件中高端產品占比提高到80%。
三是檢測研發鏈再造。利用河北省緊固件產業技術研究院研發平臺,積極與河北工程大學、河北工業大學等高校合作,開展產業“輸血、造血”,成功研發鋅鋁共滲、超聲波清洗等22項技術,其中超聲波清洗技術廣泛替代傳統酸洗工藝,大幅降低了環境污染。專門成立河北省緊固件產業技術研究院檢測中心,嚴把全區緊固件企業產品質量關口,被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認定為“2021年度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邯鄲市僅此一家。
四是表面處理鏈再造。高標準規劃建設國內表面處理規模最大、危廢自動化控制系統技術領先、資源循環利用率最高的恒創環?萍几叨藰藴始a業園,年產標準件表面處理產品200萬噸,日處理污水量6000噸,廢棄物回收利用接近100%,徹底根治了表面處理污染重的“頑疾”,大大提升了永年標準件產業的整體形象和對外影響力。
三、構建“互聯共享”,助力標準件產業走出國門
一是打造“云”交易平臺。結合國內外疫情防控形勢,利用“5G”網絡對接“五湖四!笨蜕,讓訂單“云來云往”。謀劃建設中國永年緊固件創新創業中心,與山東通發集團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推動“互聯網+”發展,實現大數據共享、“云”平臺銷售,進一步擴大永年標準件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在“2021年我的鋼鐵第三屆特鋼年會”上發布中國·永年緊固件價格指數,引進華米鏈溯源大數據平臺、百度“愛采購”等全國知名大數據企業,10家龍頭企業正式成為全國緊固件標準化委員會委員,促進了產業的高端化、智能化,增強了永年緊固件產業在全國同行業內的話語權。二是打造國際性品牌展會。本著立足永年、服務全國、輻射世界,堅持長遠規劃、高標運作,將永年洺河以北13.5平方公里緊固件聚集區建設成為國際化緊固件商務中心;立足打造國際性品牌展會,大力發展會展經濟,建成全國首個緊固件產業發展綜合體——中國永年緊固件博覽中心,連續成功舉辦五屆中國·永年標準件廠商聯誼暨產品展示會、中國·邯鄲(永年)緊固件及設備展覽會,以及8個自辦展會,成交額累計近200億元。三是規劃建設陸地港灣。為使外貿企業在家門口享受“一站式”出口手續辦理服務、提高出口效率,投資35億元謀劃建設中國國際緊固件陸港中心,采用TMS系統和無車承運人兩個平臺,利用互聯網和組織模式,促進貨運市場的資源集約整合和行業規范發展。同時,通過大數據平臺精準掌握永年標準件企業產品貨運量,實現“稅源”有效管控,做到應收盡收。
四、提升服務水平,創優標準件產業發展環境
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銜接取消、下放、調整行政審批事項,大力推進“一趟清”和“不見面”改革,通過“網絡自助”“二維碼”一掃清等方式,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切實為企業、群眾提供高效便捷服務。二是強化要素保障服務。針對企業建設過程中遇到的資金、土地等問題,通過定期組織召開政銀企洽談會,搭建金融支持平臺,幫助解決資金難題;通過積極爭取用地指標,加大對違法用地打擊力度,依法依規處置閑置土地,實現“騰籠換鳥”,為緊固件產業發展提供用地保障。三是創造優質營商環境。從嚴整治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和吃拿卡要等問題,切實打造“環節最少、效率最高、服務最優”的營商環境,全面加快地方特色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