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費減負、實地服務、爭創一流……面對民營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的困難與需求,浙江省計量科學研究院第一時間推出系列服務新舉措,把先進的計量技術能力不斷轉化為民企轉型升級的潤滑劑、加速劑與支撐力,取得一定實效。
民營經濟是浙江的金名片。去年浙江民營經濟增加值超過36000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65.5%。但民企在謀求從“量”到“質”的跨越過程中,計量服務獲取成本高、計量技術需求無法及時滿足、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過程技術瓶頸難以突破等現實難題依然存在。
對此,浙江省計量院首先在收費減負、降低企業辦事成本上下功夫。去年11月,推出嚴格執行停征行政事業收費有關要求、免收計量器具強制檢定與型式評價費用的舉措,對新開辦3年內的小微企業委托檢測費用降低50%收取,對大學生新創業2年內的企業免收委托檢測費用;對浙江全省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制造業創新中心委托的計量校準、測試服務費用降低20%收取。
同時,對照長三角地區計量經營性服務收費水平,按照就低原則重構服務收費體系,業務收費條目數量減少70%以上,18%的收費標準不同程度下降,達到刪繁就簡、標準統一、方便企業的目的。
自實施清費減負舉措以來,已累計為企業減免強制檢定、型式評價等費用1.4億元,尤其為457家民營儀器儀表制造企業減免型式評價費用超過7500萬元,最大力度為企業新產品研發上市減輕了負擔。

在降低企業獲取服務成本的同時,浙江省計量院還把目光投向服務實效。今年,打造科技特派員“計量模式”,甄選18名事業心和責任心強、技術實踐水平和工作能力強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專業技術骨干作為特派員,帶領8支幫扶小組深入122家“白名單”企業開展技術幫扶,把“辦公室”搬到企業的實驗室里、生產線上,撲下身子找問題、真心實意解難題,更細更實更精準地服務企業,為儀器儀表、海洋工程裝備、高端醫療設備等制造企業解決各類技術和管理難題90個。
衡器幫扶小組聚焦行業轉型和質量提升,深入永康、武義等地開展技術咨詢和標準宣貫,提供“一企一策”計量品質提升方案;海工裝備幫扶小組梳理產業框架及142個參數,為金海智造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解決大型復雜曲面測量、水下機器人關節角度與定位精度測量等計量難題,實現“測得準、造得精”……
服務民營企業一直是院的重點工作和發力方向。計量“三服務”活動就是要求到生產一線收集計量難題,現場把脈,為企業集中“會診”。
與計量“三服務”同時推進的,還有產業集聚區的服務能力建設工作。在集聚了大批天然氣流量儀表制造民營企業的溫州蒼南,為破解檢定“最后一公里”難題,搭建起了“一站式、零距離”的氣體流量實驗室。
天然氣流量計體積、質量較大,送檢轉運過程中不斷裝卸會導致損壞或運輸過程中嚴重的沖擊、碰撞造成破損或運轉失靈。同時,企業存在送檢周期長、時效性不高等難題。通過浙江省計量院檢測服務前置,無縫對接企業,為天信儀表集團有限公司等提供零距離計量服務,企業檢定‘一次都不跑’,檢測時效從15天縮短為1天,為企業節省包裝、物流、差旅等成本累計達250 萬元!
打鐵還要自身硬。浙江省計量院一流品牌實驗室、一流創新團隊“雙一流”建設有效保障了在為民企提供計量服務時的專業水準。
科技創新團隊聚焦共性關鍵技術,聯合企業開展科技攻關、標準研制和成果轉化應用。如流量創新團隊針對燃氣表國家標準技術指標與試驗方法變化,為杭州先鋒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研制壽命性能、高低溫環境適應性裝置等關鍵檢測設備,幫助企業對產品質量進行分析改進;電能創新團隊為杭州西力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研制電能表性能自動化檢驗裝置和軟件系統,推進“機器換人”,提高檢測效率……兩年來,共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和廳局級科研項目20項,聯合企業開展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項目78項;主動對接國際先進標準,牽頭組織企業制定30項“浙江制造”標準。
在此基礎上,浙江省計量院通過技術服務、協同創新、開放共享等舉措,解決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轉型火山”難題。以非營利方式向民營企業開放國家質檢中心、國家型評實驗室、浙江省科技重點實驗室等8個品牌實驗室,其中的高能級計量標準裝置、精密檢測設備和特殊環境設施等成為企業先進技術和產品質量的測試驗證平臺。兩年來,利用開放實驗室進行產品研發和質量分析測試的企業數達到789家次,開展試驗的產品超過2500批次,免費培訓450人次,為中小微企業的初創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