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左,經濟學博士,研究員,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東北財經大學產業組織與企業組織研究中心工作,兼任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常務理事。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規劃基金、遼寧省創新團隊、遼寧省新世紀優秀人才等項目。
大連某小區業主家中衛生間水管滲水,經過多日調查和刨墻,發現裝修時承包方為節省費用,使用了便宜的管件。10年之后的代價是新房主多支出了2400元翻修費用,這其中還沒有包括房主為此浪費時間的機會成本和返修時地板、墻磚、地面等所受的損害。
小管件質量瑕疵導致了GDP大漏損。表面看,10年后房主支出了2400元使GDP增加,但房主實際并沒有享受到GDP增長的好處,反而承受了很大損失。10年前小管件質量瑕疵造成10年后GDP的虛假繁榮和居民真實收入的“大漏損”。這種漏損可部分解釋為什么國家或地區GDP不斷增長,居民收入在其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
劣質管件 增加了“有毒GDP”
10年前的質量瑕疵在10年后的市場中仍然廣為存在,不僅存在于大小管件上,還遍布全國各行各業;不僅出現在產品上,還出現在服務中;不僅出現在服務質量上,還出現在生態環境、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公共衛生、醫療健康、裝修與建筑質量等社會性規制領域。
雖然表面上GDP數量不斷增加,但有些增加卻導致了居民利益受損。不當地追求GDP及規制失靈所產生的代價遠不止是所增加的GDP的百倍、千倍。生態環境破壞后難以修復,疑難雜癥和絕癥患者不斷增加,巨額醫療費用支出使很多患者難以承擔。在社會性規制不完善下,過度追求經濟增長不僅會導致產業結構扭曲,而且會加重未來社會負擔,事后救火式治理代價高昂。
“有毒GDP” 根源在哪里
政府過于重視GDP數量,會影響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會影響就業和民生改善,甚至會產生嚴重后遺癥。以某區一樓房拆遷為例,剛蓋了10年的樓房,市價10億元,被強制拆遷,拆遷費用15億元,建新大樓費用35億元,區政府通過“拆舊建新”實現了50億元GDP和不菲的財政收入,短短10年內,70年產權房屋被兩次征收高額的土地出讓金,這是許多地方政府對拆遷樂此不疲的主要原因。但居民的收入和生活質量并沒有改善,社會浪費了寶貴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增加了環境污染、資源能源消耗、碳排放。
政府過多置身于經濟建設,替代了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很多政府部門盲目地規劃和上項目亦是如此。在現行規劃體制下,中央政府設定GDP預期增長目標為7%或8%,地方政府預期目標普遍高于中央政府。遼寧預期目標高于全國,大連高于遼寧,大連各區市縣高于大連市,大連市街道或鄉鎮高于大連區市縣。地方政府層層分解GDP增長指標,導致層層政府對經濟的過度干預,“市場經濟”由此退化為“計劃經濟”。政府本應承擔起市場經濟“守夜人”的作用,應采取有效措施彌補市場失靈。相反因忙于經濟發展目標,出現了職能越位、缺位和錯位,政府與市場關系嚴重扭曲。
中央政府雖然不再提倡地方政府考核GDP,但地方為了實現政績和財政收入,仍然暗自追求GDP。好的政策設計不僅應禁止地方政府考核GDP,還應有完善的生態環境、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職業健康、公共衛生與醫療、產品與服務質量、裝修與建筑質量、公共服務供給、就業等民生與社會性考核指標,實現社會考核指標優于經濟發展指標。
實現“沒有水分的 經濟增長”
發達國家在類似的發展階段,普遍出現了放松經濟性規制,加強社會性規制的規律性做法。政府通過放松經濟性規制,改善壟斷行業市場準入,促進公平市場競爭,提高了經濟效率和技術創新水平;通過加強社會性規制,改善民生和促進就業,保證了高質量的經濟增長。大連市、遼寧省乃至全國應進一步提升發展理念,真正改善民生與就業,放松經濟性規制,加強社會性規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實現“沒有水分的經濟增長”,杜絕“有漏損的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