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名片 龍灣閥門產業歷史悠久,早在上世紀60年代末,永強的鄉鎮企業就制造出溫州第一只閥門產品。上世紀70年代龍灣閥門制造開始崛起,逐步形成閥門產品區域性生產基地,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鏈。2000年后,龍灣閥門向品牌化、國際化和科技化方向發展,成為龍灣區十大支柱性產業之一。龍灣區也成為國內外著名的閥門生產區域性基地,被稱為“中國閥門城”。

華海密封與沈陽機床集團合作研發的中國第一臺密封環墊機器人
商報記者 胡文瑾
通訊員 龔保衛
商報訊 近兩年來,龍灣多家閥門企業曾欲通過兼并重組來組建集團,改變低小散的現狀,加速閥門產業集團化進程和可持續發展,然而這一夢想始終未能實現。
龍灣閥門行業協會秘書長王靖通說,龍灣閥門產業近年來沒能順利實現“大規!奔瘓F化的主要原因是,工業用地沒能及時落實。
據了解,龍灣區目前擁有1000多家閥門企業,400多家配套企業,去年銷售額超過120億元。今年以來,在經濟大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龍灣區閥門行業產值銷量不降反升。據統計,2012年1月-10月份,閥門行業規上企業工業總產值26.3億元,同比增長0.8%,比龍灣區工業總產值增幅高出7.4個百分點,列全區l0大支柱產業第2位。
龍灣閥門逆勢增長,得益于近年來企業加大了科技投入和不斷走自主創新、品牌經營的發展路子。精工閥門公司在濱海工業園的新建生產基地上安排了800萬元的技改項目,力爭企業年銷售產值、稅利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速度;五洲閥門集團公司今年要投入2000萬元,從意大利引進先進生產設備,預計企業產能可提升40%左右;浙江華夏閥門有限公司投入巨資、研發成功的擠壓連接管接件產品,已申請3項國家發明****和1項PCT****,被國家科技部列為國家火炬計劃項目。目前,龍灣區已有23家閥門企業被列入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被納入市高新技術企業,16家被納入區高新技術企業。
王靖通說,假如龍頭企業能成功組建集團,閥門產業的發展會更快些。
2009年,凱喜姆閥門聯手當地17家企業欲組建集團,當時預計組建的凱喜姆集團年產值可達20億元。此后,五洲閥門集團計劃聯合多家閥門企業組建五洲科技集團;華夏、精工和華東等閥門龍頭企業,也欲走集團化道路。然而,這些美好愿望都未能成真。
王靖通說,由于工業用地難以落實,凱喜姆集團除了核心企業有了工業用地外,集團中的松散型企業依然未能落實土地,20億元的年產值自然沒能實現,而五洲、華夏、精工和華東等龍頭企業在沒有土地落實的情況下,集團化進程也就此作罷。王靖通希望政府能有計劃地提供龍灣閥門產業發展的要素資源,使龍灣“中國閥門城”真正改變低小散的現狀,讓有實力的企業走向集團化。
華海密封 研發機器人代替人工
前不久,溫州華海密封有限公司耗巨資與沈陽機床集團合作,成功研發了中國第一臺密封環墊機器人,并在華海密封公司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溫州密封產品開始步入標準化和自動化生產。
密封件是閥門行業必不可少的配套產品,華海是溫州生產密封件產品的最大企業,然而由于企業規模小,至今租用著小廠房,因此董事長張勇滿腦子是科技和創新,要在“螺螄殼里做道場”。
有了密封環墊機器人,生產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節省人工2/3,工藝精度也提升一個檔次。
張勇說,高能耗、勞動密集型產業終將被淘汰,科技型、自動化、低能耗、高產出的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而且從企業自身條件來說,華海是小微企業,至今沒有自己的工業用地,為了節約企業的生產空間,減少企業用工,華海只能走高科技道路。同樣是2000平方米的廠房,產值卻比之前翻一番以上。
張勇說,第二代密封環墊機器人也已在研發中,一旦成功,效率、工藝精度將再提升一個檔次,到時,華海密封產品可進入國際高端市場。
溫州奧工 小企業起草國家標準
2012年,對質量要求異常嚴苛的上海迪尼斯樂園,將一張200多萬元的偏心球閥訂單,下到了溫州奧工閥門有限公司,該公司也成為上海迪尼斯樂園偏心球閥的獨家供應商。
奧工閥門在溫州閥門行業中還是一家小企業,能得到迪尼斯樂園的青睞,是緣于奧工閥門是中國偏心球閥國家標準的制定者。
奧工閥門公司董事長張雄杰說,迪尼斯對產品質量要求非常嚴苛,設計壽命至少要達到30年,深埋在地下七八米深處,基本上是免維修的。做好了這張訂單,今后就有機會拿到更大的訂單。
2006年,一直從事閥門生產的張雄杰,將自己的一家作坊式閥門企業組建成溫州奧工閥門有限公司。為了完善企業技術,張雄杰常與大企業的高工交流技術,同時求教技術專家幫助改進技術。從而使企業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便獲得“軌道式球閥”和“撐攏式球閥”兩項發明****。
2007年,在浙江省機電設計院的幫助下,奧工閥門參與了偏心球閥國家標準的制定,2010年通過驗收,2011年正式實施。張雄杰說,參與國家標準制定投入很大,但是獲益匪淺。奧工閥門已成為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國有企業的戰略合作伙伴,去年企業產值超過1000萬元。
華爾士閥門 快速發展獲批工業用地
最近,龍灣的浙江華爾士自控儀表閥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武,正計劃將自己在上海的閥門企業回遷溫州,從而做大儀表閥門產業。
近兩年來,華爾士先后投入1000多萬元技改資金,使企業基本實現了自動化生產,并獲得了一項發明****和4項實用新型****,產品性能得到了一個質的提升,去年僅龍灣企業的產值就上升到了3000多萬元。
張勇說,華爾士的快速發展,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重視,目前,龍灣區政府已經在濱海園區為華爾士安排了8畝工業用地。有了工業用地的華爾士,正計劃將在上海的生產企業回遷到溫州。
張勇告訴記者,溫州與上海相比,有著閥門產業集群和完善的配套等優勢,當年去上海辦企業是因為沒有工業用地,如今有了地,就想著將上海的企業回遷溫州,將企業做強。華爾士年產值很快可以突破8000萬元,并向億元企業進軍。
記者手記
難能可貴的堅持
資本是逐利的,這些年來,一些做實業的企業也按捺不住,紛紛進入房地產、煤炭和擔保等高回報領域。然而,金融風波一來,這些企業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實業大廈”也跟著轟然坍塌。
而在龍灣的閥門行業里,卻鮮見有企業受到此次金融風波的嚴重影響。這是因為龍灣閥門企業“耐住了寂寞,抵制了誘惑”,很少在行業外進行投資,只一心一意專注于主業的科技投入和市場發展。
龍灣區閥門行業協會秘書長王靖通說,近年來,盡管企業融資成本在不斷提升,用工成本在不斷加大,然而閥門行業很少有人去投資其他領域,去追逐“熱錢”,而是專注于閥門產品的技術改造和品牌提升。這說明這個行業還是有利可圖。去年以來,就是在企業還債的高峰期,龍灣區閥門行業里,也沒有聽說有企業因資金鏈出問題而關門的。這就是閥門行業堅持發展主業所帶來的優勢。
據王靖通介紹,在龍灣,如今的凱喜姆、五洲等龍頭企業年銷售額超過3億元,華夏、精工、浙江石化等主要企業,至今未聞其染指地產和高利貸。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著名學者、教授滕世宗認為,十八大以后,高速增長時代一去不返,中國經濟從原來的速度經濟向質量經濟和效益經濟發展,這就意味著中國產業要從原來的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發展。
龍灣閥門企業主的這種堅持,正是順應了這樣的社會經濟發展方向,在堅持中,龍灣閥門已有23家閥門企業被列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許多企業紛紛參與國家標準的制定,許多技術已經達到國家甚至國際先進水平。
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堅持!
本次活動由市經信委和本報聯合主辦、人民電器集團獨家協辦